受到日本棒球文化影響,自職棒開打以來小號+大鼓+大聲公就是台灣看台加油的標準配備,自從Lamigo 在亞洲職棒大賽看到韓國的電音應援引進台灣後,其他球隊也陸陸續續將電音、啦啦隊變成標準配備,從早期的敲拉拉棒,舉起左手、舉起右手的簡單應援動作,變成電子音樂帶動加上啦啦隊女孩熱區舞蹈動作帶動,球迷們也開始學習舞蹈應援動作,看球己經不再是坐在座位上敲加油棒,雙手也要空出來跟著舞台上的女孩們一起揮動,成就了台灣目前的台式應援文化。
職棒元年,除了少數自業餘時期就有支持特定球隊、球員的球迷外,大多數進球場看球的球迷多是看到職棒熱潮加上新聞報導進場,起初並未有特定支持球隊,隨著比賽慢慢變多,球員在球場上為了贏球、成績拼戰也開始影響到球迷,慢慢因為支持球隊不同也壁壘分明,身上穿的衣服也開始分成紅、黃、綠、藍等代表四隊的顏色,支持球迷多了,自然出現帶頭喊口號的球迷,也開始出現現代啦啦隊的雛形。帶頭應援的帶動者,在沒有現代球場的音響設備,要如何最簡單的帶動這些球迷?器材要求的第一要點就是大聲、傳導力高,讓數千名不一定熟悉加油方式的球迷能最快速加入看台上的加油氣氛,大家還記得最早的加油棒是公發的,比賽結束要回收的嗎?(難怪比賽結束輸球的一方會把加油棒往場內丟⋯⋯因為這樣回收比較快?)啦啦棒隨著場中的大鼓聲、嘴巴跟著帶動的大聲公喊口號,最早期的口號也是最簡單的安打、安打、全壘打,OOO 全壘打。
職棒三年,中華職棒迎來了三十四年來第一個高峰,職棒平均進場人數成長到了平均6800 名,陸陸續續回台發展的旅日球員,加上日職兩郭一莊的好表現,大家開始把焦點移到日本職棒,日職後援會小號的應援聲也開始出現在台灣的職棒看台上。有了小號,要吹什麼曲呢?70-80年代年輕人最熟悉的救國團團康、兒歌、卡通歌就成了當時小號最熱門的應援曲。
近年來,各球團主題日也開始流行復古應援的復古主題日,球員穿著象徵著隊史榮耀的經典復刻球衣,看台的應援也因應復古主題而以無插電方式回到大鼓、小號、應援手的傳統應援,在關掉電音後,在球場裡聽到的是數千名球迷的齊聲吶喊,三十幾年前的”便當便當、揮棒落空”,大力水手、無敵鐵金剛、蝸牛與黃鸝鳥 等經典卡通歌、兒歌又再度迴響在球場內,看台的球迷朋友彷彿又進入了時光隧道,回到學生時期大太陽下等著學生參觀券進場,吃著50元便當,大聲喊著加油口號,那個最簡單純粹應援的時刻。
走過職棒黑暗期,一場比賽觀眾不到千人,球團後援會一個人喊、一個人和的獨角戲也在現場看過,在各球團落實在地主義、經營主場,每年數個主題日及主題球衣吸引新球迷進場觀賽,也將進球觀看職棒比賽變成闔家光臨的家庭活動,新球迷和小球迷們在習慣電音應援後,應該很難想到在早期沒有電音的應援方式,或許可以將中間幾局作為傳統應援,讓場中的球員除了聽到電音的聲音外,也可以更能聽到最純粹的球迷加油聲音,球員或許會更加享受球場的氛圍,更能拿出拼戰的精神打出一場場好球回饋球迷朋友。
Andrew-M
13 7 月, 2024 at 11:20 上午
I like this website very much, Its a rattling nice office to read and get info.Money from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