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Posted on
這屆WBC 經典賽台灣隊打完了,終究沒能創造奇蹟挺進二輪,但實際已經比多數人預期好很多,只是第一場輸掉真的是出乎很多人意外⋯⋯
本屆A組對戰球隊,除了台灣隊是以中職加上小聯盟、日職跟唯一一位大聯盟選手(年底未續約)組隊外,巴拿馬、荷蘭、義大利、古巴,大聯盟選手或是有經歷的選手滿滿的,台灣能打出二勝二敗的成績,已經是拿出超水準的表現,雖然最後一場對古巴MLB+NPB 聯隊還是敗下陣來,真的該為這支台灣隊鼓掌。
WBC 本屆台灣隊捕手 吉力吉撈. 鞏冠、高宇杰、林岱安 (左至右) (攝影:褚宗科)
這四場比賽看下來,很明顯看出來本土投手和打者的差異,不看旅外選手,打者還有點機會和外隊投手一拼,投手的穩定性和其他球隊相比,就看出明顯差別,職棒長期以來都是著重洋投而非洋打者,每週五場比賽,基本上三洋投就吃了三場先發,或是一個放最重要的後援關門,誰家的洋投最穩定,也就是拿下冠軍的保證,去年雖然引進了不少洋砲,但是來一兩個沒表現之後,球隊又都改成找洋投進來,又變成各隊都是全本土打線,變成本土打者打洋投,本土投手投本土打者的狀況,哪邊比較容易進步可想而知,但到了國際賽,我們還是必需要靠土投呀!
借鏡日本的洋將制度,登錄洋將選手名額為四名(歸化、外籍高中生透過選秀加入不計)四名洋將不得全投手或全打者,球團為了補強戰力,就會放大在找洋砲的力度上,甚至透過育成洋將的方式自己培養洋將,日職已經有太多育成洋將成功的案例,早年中職的傳奇洋砲在這幾年是幾乎消失,土投的成績表現好不好,變成只能看看當年用的球彈不彈了,缺少面對這些怪物等級的洋砲的經驗,到了競爭強度更大的國際賽?這些滿滿大聯盟、日職打線的球隊,強度會比中職全本土打線差嗎?日本職棒的投手,扣掉大谷、達比修外,每個拉出來對上外隊都能拿出不錯的表現,台灣本土投手要怎麼拉近差距,就會是下次國際賽能不能再更進步的關鍵,總不能一直期待下次國際賽能找到第二個王建民吧。
看到有人說悍創辦這比賽不知道賺多少,我想的反而是不知道虧多少,別的不說,光是MLB的授權金400 萬美金換算台幣就是 1.2億了,加上外隊來台灣的住宿餐飲開銷(五隊隊職員簡單算個300人好了,台中五星飯店幾乎全包)、球場整建、賽事的必要支出,就抓個8000萬好了,加起來就2億,四場台灣隊出賽場次熱區加外野售票也是不負責的平均抓個2500,每場都算20000人滿場,算起來就也是剛好2億打平,週邊商品、贊助商算進來,可能才有一些利益,悍創畢竟是台灣最有舉辦國際賽經驗的公司,即使有其他大企業願意出面和大聯盟協調預賽舉辦權,最後仍是悍創承辦的機會還是很高,排除掉賽程安排、贈品發送、票價問題外,這次預賽在台灣其實算是很成功的。
請多支持 球狂運動網